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我不是药神》背后的三个悖论
《我不是药神》背后的三个悖论
时间:2018-07-09 10:03:30  作者:editor  来源:医谷
这两天,大家普遍被《我不是药神》刷了屏,根据最新报道,其4天票房已经突破10亿,有望向30亿的票房进军,并最终成为目前国内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这两天,大家普遍被《我不是药神》刷了屏,根据最新报道,其4天票房已经突破10亿,有望向30亿的票房进军,并最终成为目前国内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之所以引起大家关注,在笔者看来,除了真实,更多是大家再一次感同身受的触摸到死亡,触摸到社会现实,触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人生中最大的精神冲击、心灵震撼往往来自于欺骗、背叛、绝望和死亡,这其中尤以死亡最烈。《我不是药神》恰好击中了大家对死亡的痛区。一方面,对弱者、对濒临死亡者的同情,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对自身的预设,潜意识中,在疾病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观影者自己也成了弱者,无形中借此也是对现实的呐喊。

  现实中,癌症患者和家属往往遭受了巨大的心理、身理痛苦,花费了巨资乃至倾家荡产,异地就医患者和家属往往还要忍受更多的人间冷暖,但这种付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与他们感受到的医生冷漠、医疗环境不关心、医疗信息不对称往往形成了剧烈的冲突,当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无法解决或者说得不到合适关怀处理的时候,所有的好处、包括医生等各类医疗从业者的努力付出都会被淹没,最终上升到对医生、医院、行业从业者、整个行业和政府的埋怨与憎恨中,医患关系差,医患冲突也就不足为奇,这背后,其实隐含着努力活着与注定死亡的悖论。

  第二,贵与普惠的悖论。如果一颗药可以让人延续生命,可以起死回生,其价值往往无价,这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小说中描述的仙丹、灵药,中国历史上始皇帝、汉武帝对长生不死的举国付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两天《我不是药神》刷了屏,但在医药圈里,往往对其都有些批驳。一种抗争死亡的新药研发,往往意味着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无数次关系的处理,10年,10亿美金,很多人为此奉献了一辈子,压上了一家人的幸福,却不一定有所得,普通大众只看到了结果,但又有几人知道实际是何其艰难,正是因为医药研发者的不懈努力,活着才有了希望,否则只能走向死亡,不尊重医药研发者的付出,无视产品的投入,妄议产品的价格肯定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创新。但一件事情无解的时候,往往大家都会把其当成一种常识,默认为常理,但当事情可以解决的时候,尤其是死亡这种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如果大家不能基本均等享受,只是少数阶层、富贵人士的特权,其必然会埋下社会动荡和撕裂的影子,医患冲突以及由此对政府的批判都来源于此,因此在救命药这件事情上,又存在着贵与普惠的悖论。

  第三、赚更多钱和钱有限的悖论。基于以上分析,政府为了维护其合法性和社会稳定,保证每个公民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医疗服务就成为了其必然的义务,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实行国家医疗保障的原因。在我国,目前医疗支付主要通过国家医保结算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下,有限的医保资金、有限的居民收入和高药价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因此,药企期望凭借药品获取更多收入与政府控费之间也就存在了悖论。

  以上三个悖论当涉及死亡、社会稳定、政府执政的时候,往往只能向着拯救、普惠、控费的天平方向倾斜。从这个角度言,无论对于公民个体、企业,还是政府,预防、保健是降低这种冲突的最有效方式。

  常说“早预防、早诊治、早治疗”,你真的做到了吗?真的融入到生活中去了吗?痛苦往往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关键字:我不是药神,悖论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