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是首届“中国医师节”。和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等另外三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一样,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不仅不放假,医师们还可能加大工作量:义诊、演出、接受采访、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等等。
临床医师们日月辛劳的背后,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是医师队伍教育与培训的滞后。然而,公众医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看好病”,还要面露微笑、有问必答、嘘寒问暖地“好好看病”;不仅要看好“身体上的病”,还要看好“心病”和“社会病”。
公众对医师群体的高期待,既是健康服务业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也源于长期以来对医务人员形象的一种道德化塑造。自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起,中华文明7000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9年历史,不乏医德高尚的精诚大医。古有中医领域的扁鹊、华佗,近有西医领域的林巧稚、吴阶平、吴孟超,甚至不少乡村“赤脚医生”。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对他(她)们表示敬意。
只要能看好病,职业化可有可无?
踏入医界,固然需要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但社会各界需要保持一种清醒:道德感,源于人的自省和自觉,而非源于行政动员或舆论压力。道德感一旦从“高配”降格为“标配”,一旦从“治病救人”的单一目标泛化为“拯救众生”的不可能任务,医师这个群体,就像蜗牛背上了重重的壳,只能吃力的前进。当患者从真实的医师言行中发现巨大的差距,“道德化”无疑也是对医师群体的“捧杀”。
比道德感更重要的,是职业化。近年来,陆续有国家医学中心的大型三甲医院院长跳槽到民营医院、外资医院、医疗管理集团、医疗风投基金。这些“下海”院长普遍希望从“医学人”转型到“管理人”,要从“单位人”转型到“机构人”。这恰恰可以反推,医疗机构及其从业者,医技之外的职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现代医院治理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职业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美国的行业协会百余年来形成一整套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国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有一系列行政规章和标准指南。然而,一些至今仍捧着事业单位编制“银饭碗”,至今仍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仍觉得只要能把病看好,职业化可有可无。
与之对比,私人银行业、法律业、咨询业等其他服务业,都在传播如何用职业态度和行动实现客户价值的时候,医疗行业要不在宣扬个别医者的感人事迹,要不在宣传医生多苦、多累、多不容易。
今日的因,必然种下明日的果。在一家医疗机构之内,重视并践行职业化形成“尊医重患”的正向循环;忽略或践踏则引发“伤医害患”的负向循环。原国家卫计委文件显示,中国医疗机构的诊疗规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中国医师协会的报告也显示,医师职业对从业者的吸引力也有待提高:
——倘若一位护理患者伤口的医师无法在手卫生依从性上达标,一旦引起伤口感染并发症,就要承担医疗安全事故/事件的责任。
——倘若一位院领导对医生的福利待遇分配不合理,一旦员工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怨恨感,就可能引发医患纠纷并让这位院领导难堪。
——倘若一位科室主任无法让主治医生在体制内通过创新实现合理回报,一旦有商业机构向他们伸出“橄榄枝”,任何威逼利诱都无法阻挠他们兼职或跳槽。
清谈医德无益于医疗改进
解开医疗困局的钥匙,恰在医疗之外。监管机构需要为职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首届中国医师节前夕,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并不停留在清谈医师队伍道德建设,而是设立专章部署“依法保障医务人员基本权益”、“营造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良好环境”,并提出“建立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医务人员对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要求。
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但医师职业化的顶层政策仍有待设计,配套措施也有待出台:
——医师队伍要不要建立一个动态评价、预警、退出机制,中国医师协会牵头的执业信用评价制度何时才能优化迭代并向全国推开?
——医师队伍的诊疗数据何时才能向服务对象(患者和用户)、买单方(医保经办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开放,并接受他们的“好评”和“差评”?
今年5月,笔者听到一个小故事,有不少名校毕业的青年医学博士选择离开大医院,宁可到深圳一家家连锁性质的社区诊所执业。其中一位年轻医者道出心声: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尊荣。实际上,他们仅仅做了医生本该做的——抽出更多时间询问病史,开出更规范的治疗方案,不收红包、不拿回扣,不给患者白眼与呵斥。他们在那里得到了体面的薪酬,稳定的工作节奏,不用参加各种杂七杂八的非诊疗性质的会议和活动。
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这种职业化的回归,不分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不分大型或中小型医疗机构。只有尊重并实现医生价值和患者价值,承认对医疗机构的管理适用于管理学的基本规律,承认对医师群体的激励适用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才能为医师职业化铺平地基,拔除杂草。
“医德”是每位医者头顶用于辨认方向的北极星,“职业化”则是他们每天踩在脚下的路。既然我国医学界每逢节庆都不缺对“医德”的宣扬,不妨给“职业化”配置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我们仰望头顶星辰,憧憬彼岸繁华,但此时、此处,我们才刚刚出发。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
作者:梁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