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因供体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
因供体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
时间:2018-10-17 16:20:46  作者:editor  来源:中国科学报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肾脏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贝梅尔曼斯(Frederike Bemelman)团队最近在《美国移植杂志》上发文讲述了一起“极为罕见”的案例。在接受了同一位捐赠者的器官移植后,4名受者在数年内先后患上乳腺癌,并造成其中3人死亡。
  器官移植已经是拯救另一条生命的最后希望,可是能够找到健康的供体简直像大海捞针。

  ■张田勘
  【然而,供者的带有乳腺癌细胞的肺、肾、心脏和肝在捐赠后都成了“特洛伊木马”,引发一系列死亡。】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肾脏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贝梅尔曼斯(Frederike Bemelman)团队最近在《美国移植杂志》上发文讲述了一起“极为罕见”的案例。在接受了同一位捐赠者的器官移植后,4名受者在数年内先后患上乳腺癌,并造成其中3人死亡。
  这个案例再次引发了对器官移植治疗疾病价值的讨论,以及如何能避免这种雪上加霜的后果。
  器官移植受者因供体器官而染上癌症很少见,这也是贝梅尔曼斯从事器官移植20年来遇到的第一次。也许,这种情况会动摇人们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和信念,不再愿意接受器官移植。
  不过,从这个案例看,这种情况只能说是目前是因为技术上还无法解决的短板而造成的。器官供者53岁,2007年死于卒中。在其供出器官前当然经历了标准的器官捐献筛查程序,做了包括胸部、心脏及腹部超声波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身体检查,都没发现任何问题,供者的乳腺癌“在捐赠的那个时候根本就测不出来”。
  然而,供者的带有乳腺癌细胞的肺、肾、心脏和肝在捐赠后都成了“特洛伊木马”,引发一系列死亡。有5名患者接受了该供者的器官。其中心脏移植接受者在移植5个月后即死于脓毒病。随后短短6年间,剩下4人均患上来自捐赠者的乳腺癌细胞引发的癌症,并造成3人死亡,仅1人幸存至今。
  从利益最大化或利弊权衡来看,这些因移植器官而死亡的病人最短的活了16个月,最长的存活了6年。但是,如果他们不接受器官移植,则有可能在等待适宜的器官的过程中随时病故,要知道,美国每年排队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已经超过10万。从能有效延长生命来看,接受器官移植应当是一个更优选择。
  不过,如何让器官移植的受者享有更多的收益,在移植器官后存活更长的时间,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改善的问题。过去,器官移植面临的潜伏性疾病感染的威胁,其中最大的是染上艾滋病。
  由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的免疫T细胞后有一个空窗期,无法在血液检测时查出来,因此,如果携带有HIV的但检测为阴性的人在去世后捐赠器官就有可能让受者染上艾滋病,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2011年,纽约一名男子接受活体肾脏移植手术后,从供肾感染了HIV。这也是美国实行器官供者进行HIV检测制度后,首个因接受人体器官移植而染上HIV的病例。在检查时,供者并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供者是在检查之后、捐肾之前的几天内染上HIV的。很有可能是在这期间,供者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染上了HIV,最后通过捐肾,把HIV传给了接受其肾的病人。
  这也意味着,器官移植目前尚无法避免受者染上供者器官来源的HIV。即便如此,HIV阳性者是否可以捐赠器官在全球也引发激烈争论。过去不允许HIV阳性者捐赠器官,但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美国首先提出应解禁HIV阳性者捐赠器官,条件是,他们捐赠的器官只用于HIV感染者和病人。
  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HOPE法案,允许HIV阳性者捐赠器官供HIV阳性患者使用。此后的2016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得到美国器官联合分享会的许可,完成了美国首个HIV阳性患者间的肾脏移植,以及世界首个HIV阳性患者间的肝脏移植。这一允许HIV阳性者捐赠器官的法规也使得器官移植在美国每年能多挽救1000人的生命。
  在如何避免器官移植的受者染上诸如癌症、艾滋病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和工作要做,但目前有些两难。例如,如果在捐赠前对供者进行CT扫描,会发现很多根本不必要发现的病症,这会让供体器官供不应求的局面更加恶化。
  美国每年有10多万人排队等待器官移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排队等待的人并不如美国多,但供体器官的短缺状况更为显著,目前中国每年有器官移植需求的病患达30多万,但每年中国的器官移植只能做7000~8000例,供体器官短缺是一大原因。
  当然,为了让器官移植能更好地挽救人们的生命,需要对供者的艾滋病、癌症和其他疾病检测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早日实现简易可行的检测,避免器官移植受者染上与供者相同的疾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ajt.14766
  《中国科学报》 (2018-10-12 第7版 作品)
关键字:感染的供体器官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