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再生医学领域备受关注,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再生医学、3D打印、器官移植等,同时这几个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在治疗疾病,保证人类健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通用技术和新型技术的融入使再生医学领域成果产出进入井喷期。
在干细胞领域,北京大学与美国Salk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能干细胞系(EPS),为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提供了新工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揭示了m6A甲基化修饰在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调控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首次直观显示成体心肌细胞的分裂全过程,证实了心肌细胞具备再生能力,改写了“只有极少数幼稚的单核心肌细胞有增殖可能”的观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通过1199例连续病例证明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是该供者选择体系而非经典的人类白血病抗原(HLA),挑战了HLA全合同胞始终作为首选造血干细胞供者的经典法则。
在组织器官制造领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组织工程再生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手术,标志着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大段骨缺损成为可能。南通大学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临床。
在生物3D打印领域,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发出“离散制造微层析成像技术(MCT)”,并制造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使我国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领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一种添加天然植物活性小分子淫羊藿苷的用于修复骨缺损或骨折的多孔支架材料,实现了难治愈性骨缺损的骨修复治疗。
在器官芯片领域,大连理工大学利用微流控器官芯片技术开发出新一代人工肾,可以完整模拟整个血液净化过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团队与多家单位科学家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统,为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了全新方案。同时,国内首条人源性生物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也已在上海市嘉定区建成。
再生医学的兴起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科研人员不断研究,用再生医学拯救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