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渐增多。有些重症患者(除患者有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外),有时亦可自行缓解。有些患者呈“一过性”发作,经过数月的短暂病程后疾病可完全消失。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尚未肯定,大量研究表明与免疫异常有关。SLE传统疗法能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但也有患者疗效欠佳。
间充质干细胞(MSCs)即间充质基质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自20世纪70年代,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MSCs为SLE治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就MSCs与SLE发病的相关性、生物学特征、免疫调节作用及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现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SCs与SLE发病的相关性
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15~40岁的女性,临床上除有皮肤表现外,还有器官受累,以肾脏为主,临床出现肾损伤表现者占45%~85%。目前认为SLE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其主要发病机制与 T、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有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MSCs对T细胞、B细胞、天然杀伤细胞(NK)及树突状细胞(DC)有免疫调节作用,故也有学者认为SLE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因此,MSCs为SLE治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大量研究表明,MSCs来源广泛,可以从骨髓、皮肤、脂肪及脐带等组织中获取,且免疫原性较低,能够逃避免疫监视,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数据表明MSCs能够通过重新校准抗炎Tregs和炎症效应T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来抑制炎症反应。B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抗体参加体液免疫,大多数研究表明,MSCs能够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也有研究认为MSCs是通过T细胞对B细胞产生作用。DC在各种抗原的获取、处理、运输和表达中起关键作用,是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SCs对DC具有有效的免疫抑制作用。
SLE患者存在MSCs异常
研究发现SLE患者MSCs存在异常,来自SLE患者的MSCs比正常对照组的增殖缓慢,且在传代过程中出现形态异常,在SLE患者中MSCs出现增殖、分化和免疫调节受损,MSCs异常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SeoK等研究发现,狼疮鼠骨髓MSCs对T细胞亚群平衡免疫调节存在缺陷,T辅助性淋巴细胞Th1/Th2平衡向Th2方向偏移,从而使病情恶化。近期Hayashi研究发现,IFN-γ等可诱导Th1型反应。Thl、Th2及Thl7细胞反应不同在SLE肾脏损伤中可导致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产生。
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现状
国内外对干细胞移植治疗SLE都有相应的报道。16例活动性SLE患者接受脐带MSCs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显着改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滴度降低,血清白蛋白和补体C3水平趋于正常,肾功能有所改善。临床缓解伴随着外周Treg细胞的增加和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之间重新建立平衡。87例持续活跃的SLE患者,对标准治疗抵抗或有危及生命的内脏受累的患者经同种异体骨髓或脐带MSCs治疗后,SLEDAI评分下降,自身抗体水平降低,狼疮症状缓解。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使耐药性SLE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碍得到临床缓解和改善。40例难治性SLE随机分成两组,1组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CTX)治疗,另1组在此基础上移植MSCs,治疗2周后2组SLEDAI评分降至<10 分的例数较1组多,脐带MSCs移植1年后,SLEDAI 评分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补体及红细胞沉降率等)较1组趋于正常。
MSCs移植虽然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经多数临床研究, 难治性SLE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移植脐带MSCs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于脐带MSCs移植治疗SLE患者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进行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MSCs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为SLE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红斑狼疮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死亡的几率也越来越低,治愈率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