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网红舍命产子去世“的消息遍布了整个网络,仅在微博的阅读量就有4.7亿,参与讨论的网友超过数十万。这一消息的引爆不仅是因为网友对她的做法争议不断,更是揭露了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下面再生医学网小编就为您回顾下事件始末。
事件回顾
4年前,一部名为《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活着记事》的情感小说突然爆红网络。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先天性心脏病引发肺动脉高压症、被医生诊断为“只有4年生命”的、原天府早报和华西都市报记者吴梦。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吴梦的人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第二任丈夫王先生也火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不久吴梦就怀孕了,虽然双方都有小孩,但她仍执着地想要把这个宝宝生下来。
这一决定引发的质疑,不仅仅局限在小家庭之类。经媒体报道后,吴梦曾面对很大的舆论压力,有人质疑她罔顾医学和自身身体状况,执意要生这个孩子是为了“抢肺源”。为了生子,她甚至还事先就准备好了一份免责申明,借以“打消医者的顾虑”。
2018年6月16日,无锡市人民医院多科协作,在ECMO(体外循环)下,吴梦的第二个孩子诞生,她也因此成为世界首例肺动脉高压值达到140mmHg、年龄达到42岁的高龄产妇。
但剖宫产对她的身体造成很大伤害,一度出现心肺衰竭和心脏骤停。又于6月27日紧急接受换肺手术。闯过了一个个鬼门关后,吴梦生命体征日趋平稳。此时,为她主刀的全国肺移植专家陈静瑜却发表了一篇自己的内心感言——
“完成世界首例肺动脉高压产妇肺移植,作为吴梦的主刀医生我却一点也没有开心的感觉。这一例手术对我及我的团队、无锡市人民医院、甚至整个无锡、江苏卫生界而言都是沉重、揪心。这类世界第一的手术我希望到此为止仅此一例,今后永远不再有。”主刀医生说的这段话,就是希望以吴梦的案例警示其他患者,怀孕是肺动脉高压人群的禁忌。
图注:吴梦的主刀医生陈静瑜微博
吴梦在明知高风险的情况下怀孕,不顾医学专家终止妊娠的建议和劝阻,执意继续妊娠和分娩,并在网上发视频宣传,声称如果自己能分娩成功,将给所有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带来希望。
产后经历修心换肺手术后,吴梦的身体状况一直不稳定,体重也从70多斤,一路跌至60多斤,瘦到“皮包骨”。今年2月,吴梦的病情再一次恶化,2月28日,她第二次进入ICU,等待二次肺移植。但由于个人身体指标和肺源健康程度等种种问题,她没能等到第二次机会。
2019年4月1日愚人节下午,吴梦在无锡病逝,这仿佛是上天跟我们开的一场玩笑。
中国器官捐献/移植现状
“器官移植” 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却让生命得到延续。早在1960年,着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院士进行了中国首例尸体供肾肾移植手术,开辟了中国临床器官移植的先河。在60年的发展中,器官移植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渐从一片空白到逐渐规范的过程。然后,由于多项因素的制约,器官捐献让人们得以生命继续延续的这项高度文明的工作,在中国的道路上依旧艰难曲折。
图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官网
器官供体依然缺乏
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已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的比例愈来愈高,临床器官移植手术量也在同步提升。
2017年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178所医院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达到1.6万例,手术量居世界第二。而在这1.6万例器官移植手术中,86%的器官来源于公民逝世后的自愿捐献,14%来源于亲属间的活体捐献。迄今为止,已有8万多名中国公民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但差距显而易见:美国人口仅3.19亿,登记了1.2亿人。
虽然志愿器官捐献人数每年在逐步增高,成绩可喜可贺,归功于我国相关法律的实施和器官捐献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但是器官供求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鸿沟,我国目前每年约30万器官移植需求,而且这一数据每年在上升,目前我国器官移植领域仍然缺口较大。
为什么器官供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还是由于两个问题造成的,一个是“器官捐献”问题,另外一个是“器官分配”问题。器官捐献问题是主要方面,由于我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影响,所以志愿捐献器官比例就相对较低。
另外一个是器官分配问题,即使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也要“过五关斩六将”,排出直系亲属的异议。
捐献率低就意味着器官捐献捐献数量少,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和相应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志愿捐献器官数一直为零,死囚器官几乎占据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全部来源,在我国全民停止使用死囚器官来源时,2015年就有自愿捐献器官者2766名,使超过10550名病人得以重获新生,2016年又保持40%-50%的增长,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依然掩饰不住我国器官供需面临的巨大难题。
高排异致使器官移植无法作为治疗首选
从原则上来说,除了大脑以外,人体内所有的器官都是可以移植的,不过在进行器官移植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了解的东西。虽然目前我国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存活率较高的移植水平,但是并不建议把器官移植作为手术的首选项。因为在进行器官移植的时候,两个人的器官往往会与身体产生反排异反应,即使是契合度非常高的器官也会有排异的反应。
对于人体来说,排异反应也是属于免疫系统对自身保护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病患来说,这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都抑制了医疗的效果,而且这种排异的反应会让受体特别不舒服,对于被移植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况且也无法保证被移植过去的器官今后不会发生病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是不会采取移植手术的。
而且在进行器官移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本体与受体之间排异反应的程度,如果反应过大手术是无法顺利进行的。一般来说,对于每一个器官的移植都是在某种既定的条件下才会进行的。比如说对肾脏的移植,一般都是由于患者肾脏功能严重衰竭,原来的肾脏已经无法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结语
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经位列国际水平,目前需要迫切解决就是供体来源问题,国人的一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使器官捐献工作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患者恢复健康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的来源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一直以来器官移植在我国无法可依,这也造成了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差距。希望在未来,器官捐献可以得以合理规划立法,让更多有需求的患者得到救治的希望,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让文明以另一种力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