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穗生教授
2019年4月16日下午14时,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因病在武汉辞世,享年95岁。
家属遵从老人遗愿捐献其角膜,并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献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医学研究。
夏穗生1924年4月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殷实之家,中学时代在上海度过。20世纪50年代,他从同济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出校门不久,他便凭借精湛的刀术,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台肝叶切除手术。
1972年,夏穗生出任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主任。已年近半百的他,在与重症肝病病人打交道过程中,感受到病人强烈的求生渴望。肝脏疾病一旦到达终末期,肝移植是患者唯一的希望,他意识到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亟待启幕。
从1973年开始,夏穗生和同事们埋首实验室4年,在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终于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技术。
1977年12月,他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肝移植手术。不久,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实施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264天,创下当时中国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纪录。从实验室到人体,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就此起步。
其后,他把视野投射到其它器官移植上,不断创下新纪录:
1984年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胰腺移植;
1989年在中国率先开展亲属活体脾移植;
1995年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
他还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培养了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
2013年,他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至今已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7日,捐献志愿登记人数1188408人,捐献器官65808个,实现捐献23059例。
夏穗生的家属签署遗体捐献协议书,履行夏老生前捐献意愿
夏老捐出的眼角膜,将为需要的人带去光明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两万名患者因为各种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让生命之花再次绽放。从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到古稀之年的老者;从单独的肾脏移植到多器官联合移植,目前,我国已实现包括心、肺、肝、肾、胰腺、小肠在内的胸、腹腔脏器移植。
读起那些重获新生的故事,人们常为那些人性的温暖、惊心动魄的救治而感动落泪。被誉为“医学之巅”的器官移植,在我国如何一步步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武汉同济医院教授夏穗生。
用130条狗的实验打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培养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面对无数的“首次”“第一”,这位医龄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微笑着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惟愿不负国家培养。”
不凡视野 拓荒生命“禁区”
上世纪50年代,夏穗生从同济医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医生。确定研究方向时,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外科。“那时,外科在我国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1955年,国际上首先实施狗的同种异位肝脏移植实验。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一医疗界的新闻并未广泛传播。1958年9月10日,夏穗生将一只狗的肝脏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下腹,术后,这只移植了肝脏的狗存活了10个小时。这是国内对于肝脏移植的一次实验性探索,与国际医学发展不谋而合。
世界医学的车轮依旧滚滚前行。1963年,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7天。
消息传出,步入不惑之年的夏穗生立即查询英文和德文的相关资料。然而翻阅所有相关论文、报道后,夏穗生的心凉了半截——手术方对核心技术只字未提。
“突破技术难关,只能靠自己。”夏穗生翻阅资料、建立实验室,由于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撑,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这项工作一直在胶着中进行。
1972年,夏穗生出任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主任。已年近半百的他,在重症肝病病人的眼神里,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渴望。“肝脏疾病一旦到了终末期,肝移植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器官移植事业亟待启幕。”
“让我国医学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必须开展器官移植,这是祖国的召唤、患者的嘱托。”夏穗生说,“一种渴望进行肝移植的执念渐行渐近。”
“既然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就自己摸索着做。”夏穗生笃定决心。
屡败屡战 攀登医学之巅
在同济医院档案馆里,一张发黄的手术照片定格着那段尘封的历史。
一幢古旧的两层小楼,刻录着夏穗生和同事们最艰苦的5年时光。看似平淡无奇的实验室,注定惊心动魄。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这个靠一盏煤油汽灯点火、不停往打气口打气才能升温的设备,仅术前消毒就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
1973年9月5日,第一只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进行。
供肝组取肝、受体组切肝并实施肝移植,一个看起来原理非常简单的手术,却潜藏着重重危机。血管吻合的顺序、凝血机制的建立、术后排异的规避……一系列问题都是未知。
器官移植部分手术用品
第一次实验失败了,第二次也失败了,第三次还是失败。
夏穗生把实验狗的肝脏切下来后,创面血流如注,他只能用细丝线逐个点去结扎。每次手术下来,仅打结就有400个,才能将出血点止住,这大大增加了手术时间和风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夏穗生发现出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供肝失活或功能极度不良;二是受体肝被切除后,无肝期凝血机制紊乱。昼夜攻关,他发现在常温下肝耐受缺血时间极短,但如果将缺血的肝迅速以4℃的保存液灌洗降温,就可以延长存活时间,达到4小时左右。
问题发现了,可购买昂贵的保存液又成了难题。
“自己做!”这难不倒夏穗生。参照国外的保存液成分,夏穗生自制溶液,成功延长了缺血肝的存活时间。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一项世界医学难题,国内外都在攻关。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肝移植后的狗往往只能存活几十个小时。“这样的移植对延长生命失去意义!”夏穗生带领移植小组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最终发现从马身上提取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可以更好地控制排斥反应。
历经4年多时间,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术后,谜团终于被一一揭开。经过多番改进,肝移植手术核心模式终于被确定下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
甘为人梯 夯实医学之基
1977年12月30日,夏穗生刻骨铭心。
那天,他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
不久后,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从实验室到人体,器官移植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跨越。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就此起步。
1978年,夏穗生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130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并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整个外科学界为之振奋,并由此掀起了我国第一次器官移植的浪潮。
130例狗原位肝移植论文
其后,夏穗生将视野投射到其他各种器官移植上,并不断创下新纪录:1984年,成功进行我国首例胰腺移植;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亲属活体脾移植;1995年,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
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夏穗生带领下,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开展了包括肝、肾、胰腺、甲状旁腺、胸腺等多种器官的移植。
正当医学界为夏穗生屡创移植纪录而惊叹时,他却悄然“转身”,转而培养器官移植事业“接班人”。
“要让中国器官移植的事业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才。”“让年轻人站在前台,我的任务是搬梯子。”这是夏穗生常说的话。他对学生们的学术要求,是国内暂无人研究的课题和国际最先进的课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起中国医学的脊梁。”刘乐欣、姜洪池等一大批国内器官移植中坚出自夏穗生门下。
2011年,夏穗生凝聚自己毕生科研和临床经验,主编《中华器官移植医学》专着出版。我国着名器官移植专家、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书序中评价:“夏穗生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他从医70年的奋斗史也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奠基者,他鞠躬尽瘁,参与、推动和见证了我国器官移植发展至今的全过程。”
夏穗生编著的书
如今,器官移植的“中国模式”已成世界医学楷模,但器官短缺依然是一个难题。2013年,夏穗生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要别人捐献遗体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样,只讲空话,不做实事,不行。”夏穗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器官移植获得新生,我国可以为世界器官移植事业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哀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