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本应该是发表在期刊上以供社会各界研究探讨的,一旦出现了论文造假,不仅给国家的形象抹黑,也为医学的进步增添了阻碍。下面
再生医学网就为您推送一条关于医学论文造假的资讯。
SCI国际老牌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BBRC)撤回了9篇中国论文,这些文章的通讯单位多是中国高校,其中郑州大学被撤稿3篇、同济大学1篇、江苏大学1篇、常州第七人民医院1篇、苏州大学1篇、山东大学1篇、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1篇。
据了解,被撤稿的9篇文章中,除了同济大学的一篇论文是由于学生背着导师偷偷发表,缺少原始数据外,有8篇论文都是介绍
miRNA类的相关文章,然而这8篇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科研论文,竟然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袭,捏造数据的现象,属于严重的恶意造假现象,而论文的作者所属单位不少为高校的附属医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医学论文造假、甚至被国际期刊批量撤稿的消息并不是个例。
2017年4月,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发布声明,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共涉及作者521人,撤稿原因称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换言之,论文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2017年6月,施普林格旗下另一学术期刊《分子神经生物学》(Molecular Neurobiology)也陆续撤稿了10篇中国医学论文,《分子神经生物学》期刊认为,这些论文的同行评议过程受到了损害,部分论文存在重复发表问题。
最终,这两起论文造假涉及的相关作者都受到相应的严重惩戒。
对于学术造假,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从来都是“零容忍”。
今年2月,知名演员翟天临被曝出博士学位论文造假,对此,国家教育部等职能部门明确发声:要彻查该事件的全流程,学术不端零容忍,绝不姑息,同时在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学术清查的风暴。
今年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在联合发布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中国医学论文造假的事情频频发生,影响十分恶劣,对我国的科研诚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再生医学网认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