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行业的特点包括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周期长等,这一特性决定了其集聚化发展的优势;以园区的形式聚集,可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快速获取人才、资本、研发和企业资源,从而促进其成长。生物医药园区正逐步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再生医学网观察到,如今新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中国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其中,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等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
基于对全球生物医药重点集聚区发展优势研究及成功经验借鉴,发现作为人才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形成区域集群发展的基因。同时,政府的指导和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对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服务能力和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且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地方在新上产业园区项目及招商时,需要规避两方面的风险。
首先是政策风险。尽管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采取鼓励扶持的态度,不管是国家长远性规划或国家级大型基金,都将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列为优先考虑项目。但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特别是技术含量低、产能过剩的仿制药、原料药制造业,随时可能失去原有的政策优惠。而新版GMP、新《环保法》、医保控费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也逐渐开始对生物医药行业造成影响,大批企业面临转型甚至退市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收入结构多元化的问题,避免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影响园区的发展。
同时需要警惕,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不顾及环境被破坏的风险,引进其他省份已淘汰的高污染制药企业,造成污染转移,污染面扩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投资风险。生物医药产品研制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失败风险高。从开始研发至最后成为产品上市,最少要经历六大关隘:实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和严格监督。而每个环节都需通过药政审批程序。随着新产品研制的周期加长及复杂程度的提高,费用也相应提升。数据显示,个别基因项目的新品研究费用已超过6亿美金。因此,园区在向创新性生物医药企业投资时,需要考虑到研发或产业化过程失败,导致投资无法实现预期的可能性。
园区在吸纳企业时应适当考虑发展的周期性,除了中长期产生效益的药物创新型企业外,还应该引进一些类似于医疗器械企业,这样在较短的周期内就能形成效益的产业。同时在投资方面,也应力求分散风险,做到多个项目、多种模式、多个领域的组合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园区的同质化发展会导致园区加速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和削弱区域竞争力,影响园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也从“链条结构”向“网络结构”进行着转变。从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共批准成立了百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园区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杭州、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苏州、南京、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在扶持力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需从横向资源整合方面,如人才、资金、平台、政策、空间协同增值;与纵向产业链配套层级,如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等上下游贯通方面交叉。国内的产业园区要想走出同质化程度发展的怪圈,应结合园区所在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园区自身的优势,向综合化园区或专精化园区转型,走出一条属于园区自己的特色之路。
再生医学网将持续关注相关进展。
(备注:部分文字源自中国企业报、健康界、搜狐网。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