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网最新获悉,中国中医科学院近日召开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关于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可行性论证和建设工作汇报,这就意味着,继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后,又一所以国字号科研院所命名的大学或将诞生。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工作汇报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张保庆就大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建申请工作组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申请工作流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指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将“以复合、传承、研究、引领为办学关键词”,医教、科教、产教相结合,中医中药相融合、中医西医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传承型、科研型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此前,在11月1日召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可行性论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石鹏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处长周景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多名老校长出席会议。
图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与会专家在听取大学建设可行性报告后,一致认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中医思维,对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且非常及时,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与会专家从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加大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投入力度。
目前,国内名称中带有中医药的高校共有33所(不含下设的独立学院)。其中,入选双一流建设的中医药大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静等人2017年3月曾撰文指出,我国各地区高等中医药院校不断扩招后,许多院校在追求多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过多追求规模,中医药特色建设并不突出。中医药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数量较少,各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专业建设均不尽人意。资源投入的重点倾向于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规模扩张,而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研究、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投入的资源则相对不足。
此外,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着专业课程门类数量偏多、单一课程学时数量偏少、临床操作课程偏少等普遍问题,学生缺乏专业创新意识和拓展创造能力。
据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或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筹建,目标是建设一所研究型大学,实行小班制、长学制。
事实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筹建大学有着雄厚的研究基础,其因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而备受关注,作为研究中医药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屠呦呦研究员以及一批院士队伍等高层次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2家分院、以及2家制药企业和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单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止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已产出众多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高达57项,其中被誉为中药科学研究丰碑的青蒿素和双青蒿素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再生医学网认为,中医一直以来都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几千年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已经在医学上占有不容小觑的地位。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保卫中医、发展中医、发扬中医是必须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