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好消息!中国学者构建新冠病毒假病毒系统,揭示其入侵细胞过程
好消息!中国学者构建新冠病毒假病毒系统,揭示其入侵细胞过程
时间:2020-04-13 15:33:26  作者:lfy  来源:生物探索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on virus entryand its immune cross-reactivity with SARS-CoV》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构建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统和293T的hACE2稳转细胞系,以此确定SARS-CoV-2的易感细胞系、病毒受体、侵入途径和蛋白酶激活,揭示了SARS-CoV-2入侵人体细胞的具体分子过程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170多万人感染新冠肺炎,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中。虽然中国本土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全球整体疫情肆虐之势却仍不容小觑,相关药物及疫苗的研制工作仍显得十分重要。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on virus entryand its immune cross-reactivity with SARS-CoV》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构建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统和293T的hACE2稳转细胞系,以此确定SARS-CoV-2的易感细胞系、病毒受体、侵入途径和蛋白酶激活,揭示了SARS-CoV-2入侵人体细胞的具体分子过程。
  据悉,病毒复制周期可划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病毒的装配与释放五个阶段,其中,病毒入侵细胞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但是,直接用病毒毒株进行研究,需要实验室安全级别达到三级以上,这极大地限制了新冠病毒研究,因此科研人员构建了假病毒。假病毒只能感染一次细胞,安全性高,能够模拟病毒入侵细胞的过程。
  已有研究表明,冠状病毒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受体结合,从而介导膜融合和病毒入侵。S蛋白含有两个亚基——S1和S2,且S1的N端和C端可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域——NTD和CTD,两者均可作为受体结合域(RBD)。
  SARS-CoV和MERS-CoV都是用CTD来结合它们的受体——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hACE2)。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报道,SARS-CoV-2与SARS-CoV在S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上较高,且同样也以hACE2作为受体。
  根据病毒株和细胞类型不同,S蛋白可被一种或几种宿主蛋白酶切割,包括弗林蛋白酶、胰蛋白酶、组织蛋白酶、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4(TMPRSS-2/4)和人气道胰蛋白酶样蛋白酶(HAT)。然而,这些蛋白酶能否促进SARS-CoV-2进入细胞仍然是难以捉摸的。
  研究人员利用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统,筛选了一组人和猴细胞系,证实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hACE2)是SARS-CoV-2的受体,并在293T/hACE2细胞系中发现SARS-CoV-2主要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研究人员还通过实验证明组织蛋白酶L是SARS-CoV-2 S蛋白激活的关键,胰蛋白酶能够诱导大的合胞体形成。此外,研究者还证实阻断PIKfyve和TPC2可以强烈抑制S蛋白介导的入侵过程,这表明PI(3,5)P2信号通路可能是SARS-CoV-2 感染的潜在药物靶点。
  该研究还证实SARS-CoV-2的S蛋白不如SARS-CoV的S蛋白稳定。此外,虽然SARS-CoV-2与SARS-CoV在S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上较高,但SARS S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T62,仅能抑制SARS-CoV S的进入,而不能抑制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进入细胞。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ARS和COVID-19患者的恢复期血清仅显示有限的交叉中和,这意味着感染SARS的康复患者并不足以对SARS-CoV-2产生抵抗力。
  总而言之,此项研究通过构建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统和293T的hACE2稳转细胞系,发现SARS-CoV-2主要通过内吞作用进入人体细胞,而PIKfyve、TPC2和组织蛋白酶L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最后,再生医学网认为,通过使用假病毒模拟抗体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生物过程,能够检测抗体或血清对假病毒是否具有中和活性,而这也为疫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字:新冠肺炎,新冠病毒,covid-19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