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已然沦陷。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数已高达两百万。尤其是当下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人们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疫苗研发上面。那么,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现在处于研发的何种阶段之内呢?
再生医学网认为,疫苗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制备工艺,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是一致的,即利用抗原本身来制备生物制剂,通过接种到人体来激活免疫反应,比如生成抗体,从而使得人们在将来遇到真正的相同病原体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消灭它们。疫苗需要具有几个基本特性,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有效,第三是普适。
然而,疫苗的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严格和漫长的过程。以传统病毒疫苗为例,通常需要经过毒株的筛选、减毒、繁殖、过滤、提取等过程;在建立动物模型、完成动物试验并取得申报许可后,才能进入共三期的临床试验阶段;最后还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和国家批准方可投入生产并最终上市。如今,研究人员正在加快这些步骤,并有望在18个月内研发出新冠疫苗。
传统的灭活、减毒疫苗,研发工艺路线比较成熟、评价方法明确,规模化生产工艺对接容易。其中减毒疫苗免疫力持久,产量高,但运输要求高、安全性略差,且免疫原性强(部分灭活疫苗需要添加佐剂);但降低病毒致病力需要反复测试,开发时间较长,且副作用相对明显;灭活疫苗方便制成多联多价疫苗,运输稳定,但需要提供免疫原性,且需多次免疫。
病毒载体疫苗
以病毒作为载体,将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到腺病毒基因组中,使用能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制成的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最大的问题是机体针对载体的免疫反应问题:目前广泛应用的腺病毒载体是人血清型腺病毒 AdHu2 和 AdHu5 型,由于人群中普遍存在针对常见的人血清型腺病毒的中和抗体,削弱相应腺病毒载体诱导的免疫反应,阻碍了这些载体在临床上的应用。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mRNA 疫苗和 DNA 疫苗)可直接刺激抗原在细胞内合成, 诱导细胞免疫,制备技术容易标准化。核酸疫苗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可以制作多价疫苗。但核酸疫苗的安全性存在争议(如重组风险),且免疫原性弱,细胞内传递效果差,对载体要求高。
重组蛋白疫苗
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蛋白疫苗:安全性好,副作用小,成分明确,稳定性好,但制备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且往往免疫原性较弱,需要添加佐剂提高免疫原性。
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也不断地传来好消息。
疫情初始,我国科技部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立即布局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样五条技术路线。目前,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
虽然目前相关疫苗尚未正式问世,不过从上述相关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在不久的将来,新冠疫苗将与我们见面。届时,彻底战胜新冠病毒将不再是梦想。最后,
再生医学网认为,我国疫苗的研制目前处于世界前列水平,这是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