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过半年,全世界的医学科研人员都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新冠病毒研究以及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上。特别是在新冠病毒突变领域,医学科研人员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研究成果,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Cell发表的题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团队,研究了80个突变体和26个糖基化修饰,用康复期病人的中和抗体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应性进行评估。
本研究将106个突变体分成三组,A组表示除了RBD区域外的整个S蛋白突变体及D614G突变体及其组合,B组表示RBD区域的突变株,C组为预测的糖基化位点中出现的突变体。
本研究以新冠病毒Wuhan-1(GenBank:MN908947)作为模板,从传染性是否增强、对中和抗体及恢复期血清敏感性是否增强等方面对突变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不同突变的传染性存在不同的结果。D614G突变及其组合突变,传染性大多增强,比如D614G+K458R、D614G+I472V等;也有一些突变体的传染性降低,比如V341I、D405V、V503F、P521S等。
不同的突变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突变对中和抗体敏感性增强,比如V367F、Q409E、Q414E、Y508H、A522V等;而有些突变却降低了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比如L452R、V483A、Y508H、D614G+A435S、D614G+I472V等。
同样的,不同的突变对恢复期血清的反应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比如F338L、V367F等对恢复期血清的敏感性增强,而Q414E、N439K、I472V、T478I、D614G+I472V等对恢复期血清的敏感性降低。
研究人员同样对D614G突变进行重点研究。因为这种突变体迅速累积,与多种临床表现相关。从5月6日至7月3日,其占比从62.8%增加到了75.7%。通过测试4种细胞系的感染结果,发现其感染性比对照Wuhan-1毒株增强了10倍。
最后,
再生医学网认为,新冠病毒出现的多种突变情况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探索出有价值的规律信息,不过相信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科研人员最终定能够彻底摸清楚新冠病毒的“脾气”,从而为后期的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