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流方法。但由于该技术利用率低,副作用大,因此饱受诟病。而想要为化疗“正名”,就必须提升化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让患者获得更加理想的化疗效果。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这一愿景的实现提供了转变契机。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董文飞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邵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梁锦荣合作,在前期氧化还原双重刺激响应性降解的二硒桥联介孔硅材料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该材料能够以X射线可操控性降解的新特性。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粒径、孔径和硒元素含量适中的二硒桥联介孔硅,用于担载传统化疗药物阿霉素。该纳米药物具备灵敏且可控的X射线响应性降解能力,在低剂量X射线(1 Gy)的辐照下可发生快速的骨架崩解和爆发性的释放药物。
为提高纳米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能力,研究人员通过仿生策略将肿瘤细胞膜包覆在药物表面,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延长血液循环时间,赋予材料更好的肿瘤靶向性。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该仿生纳米药物实现低剂量X射线介导的高效化疗,并显着降低阿霉素的毒副作用。此种治疗策略还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型死亡,使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与免疫检查点阻断剂(anti-PD-L1)联合使用,进一步促进了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抑制原发灶的肿瘤生长的同时,对转移灶肿瘤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虽然近年来有关癌症治疗的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癌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仍以放、化疗为主。
再生医学网认为,随着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并逐步转化到临床治疗当中,势必会大大提升癌症的治疗效率,从而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该技术用于X射线介导的化疗、放疗和免疫联合治疗,应用前景可谓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