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研讨会,业内专家、医院管理者等针对线上服务发展中的难题,谈想法、提建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刘文先表示,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既要实现便捷化,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更要注重人性化,合理保留传统服务窗口,让老年人等群体感受细致适宜的服务。
针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专家们建议,医疗机构要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等代为预约挂号渠道,同时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建议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入口处增设无健康码绿色通道,配备人员帮助查询防疫健康码、协助手工填写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缩短老年人等候时间。
另外,有专家提出,要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尽快实现居民个人或授权便捷调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更好地记录和管理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跨区域共享互认。在“一码通用”的基础上,考虑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区分敏感数据、普通数据,让数据依法依规获取。
专家们还表示,“互联网+医疗健康”经历疫情“大考”,已经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老百姓看病问诊流程更优化、服务更便捷,但是,仍存在多码并行、区域信息共享难等“卡脖子”的问题。下一步,要从老百姓最需要的服务入手,不断破除障碍,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
(备注: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