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科研新进展:深部肿瘤高效治疗纳米生物材料取得新进展
科研新进展:深部肿瘤高效治疗纳米生物材料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1-07-13 13:57:35  作者:lfy  来源:生物谷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复合材料研究所的李万万研究员科研团队在纳米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ntiangiogenesis Combined with Inhibition of the Hypoxia Pathway Facilitates Low-Dose,X-ray-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 Nano》发表。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高效的双-核卫星纳米平台,可以实现对纳米闪烁体、光敏剂和血管新生抑制剂的分离可控装载,最终促成了X射线激发光动力治疗和抗血管新生治疗的协同疗法。
  随着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各种新兴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尤以纳米科技表现最为优异。特别是在医用生物材料领域,纳米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结合产生了许多性能优异的纳米医用生物材料,为提升临床医学治疗水平做出了宝贵贡献。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复合材料研究所的李万万研究员科研团队在纳米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ntiangiogenesis Combined with Inhibition of the Hypoxia Pathway Facilitates Low-Dose,X-ray-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 Nano》发表。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高效的双-核卫星纳米平台,可以实现对纳米闪烁体、光敏剂和血管新生抑制剂的分离可控装载,最终促成了X射线激发光动力治疗和抗血管新生治疗的协同疗法。由于该独特结构在提升能量传递效率、提高药物装载量和实现药物可控释放方面的优势,只需极低的辐照剂量便可实现深部肿瘤的高效清除。
  由于X射线极高的组织穿透深度,X射线激发的光动力疗法(XPDT)在深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当前正面临着一些限制,如充当换能器的闪烁体在纳米尺度的性能下降;闪烁体和光敏剂之间不合理的结构设计导致的低能量传递效率;以及肿瘤乏氧引起的血管新生、转移、代谢变化等。
  为此,李万万研究团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首先,通过共掺杂策略合成出了具有高闪烁发光效率的纳米闪烁体(14 nm)。在X射线照射下,该纳米闪烁体发出肉眼可见的强绿色荧光。同时,该闪烁体在生理环境下具有极高的光和化学稳定性。其次,引入了树状大分子作为基本框架,修饰在纳米闪烁体表面,构建了具有核-卫星结构的纳米平台。树状大分子具有双载特性,即内部的空腔和表面的官能团都可以作为装载平台,大大提高了药物装载的种类和容量。同时,树状大分子尺寸约3.6 nm,显着提升了从闪烁体到所装载的光敏剂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后,由于XPDT会进一步加剧肿瘤部位的乏氧状况,为了阻断肿瘤乏氧介导的血管新生通路,采用了一个FDA批准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nitinib,来实现XPDT和抗血管新生协同治疗。
  体外研究表明该纳米平台在较低的给药剂量和较低的辐照剂量下即具有显着的抗血管新生效应和PDT效果。其PDT效果来源于X射线照射时产生的单线态氧;WB实验表明其抗血管新生效应和VEGFA,HIF-1a,P-STAT3等酶的下调相关。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在1 Gy的辐照剂量下,协同治疗可以导致肿瘤组织细胞大面积凋亡,同时肿瘤血管密度显着减小。表明X射线光动力治疗和抗血管新生治疗确实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可以从不同方面对肿瘤进行攻击并防止其逃逸,这种组合作战的策略实现了对深部肿瘤高效的清除效率。
  医用生物材料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分支,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以纳米技术为首的新兴技术的加持下,焕发了新的发展生机。对此,再生医学网表示,特别是随着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更是极大促进了纳米技术与医用生物材料的深度结合。
关键字:纳米技术,纳米生物材料,临床医学,再生医学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