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纳米技术的问世,为推动世界技术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在医药研发与临床医学领域,纳米技术更是发挥出远超常人想象的作用。其中,尤以纳米疫苗的表现最为突出。科学家指出,纳米疫苗的推出,或将彻底改写相关疾病治疗史。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设计出基于细菌细胞质膜和切除的肿瘤组织的细胞膜的个性化肿瘤疫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7月7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cterial cytoplasmic membranes synergistically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utologous cancer vaccines”。
癌症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案,它利用肿瘤抗原来刺激患者的免疫反应并特异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因此,手术后的癌症复发和转移可以被激活的免疫系统有效抑制。因此,对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来说,开发训练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找到这些肿瘤细胞的最佳方法非常重要。
使用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是制作患者自己的抗癌疫苗的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法,因为这种疫苗将包含肿瘤细胞的个性化抗原谱。然而,由于肿瘤抗原和人体自身的蛋白质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肿瘤抗原可能会被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为“自我(self)”。因此,肿瘤抗原更有可能诱发抗原特异性耐受,而不是抗肿瘤免疫力。
癌症免疫疗法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训练免疫系统将肿瘤成分区分为“非自我(non-self)”。大多数时候,细菌很容易被识别为入侵者并被免疫系统清除掉。一些科学家试图使用细菌或其成分作为佐剂来提高免疫原性。然而,细菌或其成分对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刺激可能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例如,脂多糖(LPS)---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发现的大分子---可能会引起致命性的细胞因子风暴。因此,开发可以训练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找到癌细胞但不会诱发副作用的强大抗癌疫苗至关重要。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作者设计了一种用于个性化免疫疗法的混合膜纳米疫苗(hybrid membrane nanoparticle vaccine,HM-NP),以克服上述的挑战。肿瘤膜抗原与细菌内膜融合在一起并显示在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表面上。将大肠杆菌(人类肠道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的细胞质膜引入这种混合膜纳米颗粒疫苗,可诱导树突细胞(DC)成熟,从而激活脾脏T细胞。
这种混合膜包裹的纳米颗粒代表了一种新的疫苗策略,它同时向树突细胞提供肿瘤抗原和佐剂,以激起强大的先天性和肿瘤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这种策略防止了肿瘤复发,延长了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并对肿瘤的再次挑战(tumor rechallenge)提供了肿瘤特异性的长期保护。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往往都会颠覆世界对该领域的基础认知。纳米疫苗同样也是如此。因此,
再生医学网相信,随着纳米疫苗的不断推陈出新与完善成熟,将会改善相关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而让更多的肿瘤患者能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