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因心肌梗死等疾病引起的心动过缓症状,目前临床医学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安装心脏起搏器。尽管这一治疗方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出了神奇的效果,挽救和改善了无数病人的生存质量,但仍旧存在一定的弊端与局限性。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美国西北大学和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描述了一种“临时性的”、可植入的心脏起搏器,无需引线或电池,并在一段时间后可被身体完全吸收。这种装置已经过一系列动物模型测试,能帮助需要暂时支持以维持心率的患者从心脏手术中康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
在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期间,需要暂时地使用心脏起搏器,这种“临时性”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通常需要穿过皮肤插入管子和其连接,其外部硬件会带来感染风险,并且限制了病人的活动,且移除该植入装置也有破坏心脏组织的风险。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里仕·阿罗拉、伊戈尔·艾夫穆夫、约翰·罗杰斯领导的团队此次开发了一种完全植入、纤薄轻量的心脏起搏器,用于术后控制心率和心脏节律。该装置通过无线能量传输供电,实现无引线无电池,而且其组成成分可在一段时间后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被身体吸收,这段时间可由编程确定。该材料的柔性允许装置贴合心脏的弯曲表面并适应其运动。测试表明,该起搏器可成功起搏人类心脏切片以及小鼠、大鼠、兔和犬的心脏,并在植入大鼠体内3个月后完全分解。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方法克服了传统“临时”起搏装置的缺点,可作为下一代术后起搏技术的基础。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升,新的技术理念往往会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革新进程。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随着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势必将彻底改写心脏起搏器应用史,并为下一代的心脏起搏器提供新的研发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脏起搏器也将会变得更加人性化。
关键字:心脏起搏器,可吸收心脏起搏器,临床医学,再生医学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