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各行各业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医疗领域,“互联网+”更是得到了深入应用,催生出了一大批互联网医院,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同时,也改善了以往饱受诟病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弊端。
1、互联网+医疗健康大趋势
再生医学网获悉,从2018年12月时的100多家到2021年6月时的1600多家,这是我国互联网医院两年多来成长的速度。自《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年出台以来,在各项配套政策支持下,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跑出加速度”,业务量明显增长。在政策持续支持和先进技术支撑下,互联网医疗服务加速起步,已发展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研统计,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44家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7倍,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了20多倍。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过52%,分时段预约率达82%;提供在线支付服务的三级医院有2337家,提供在线支付、智慧导医分诊等服务的二级医院达5000多家。
2、疫情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互联网诊疗在保证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缓解医院医疗服务压力、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云端”病友会、线上家庭医生、小程序推送手术信息……如今,在疫情防控中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边界不断延伸,在全病程服务等方面“脑洞大开”。未来可在线上采取团队服务模式,更好地为多病、共病患者提供服务,还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形成多点触发的疾病监测模式,这对于疑难重症的监测和预警具有价值。
3、互联网医疗潜力尚待挖掘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尽管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医疗如何“跑得既快又稳”?
对此,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随着医疗服务从线下拓展至线上,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也面临着创新,这包括服务体系、行业标准、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同时,对这种新业态,政府部门也会创新监管方式,让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和为医务人员减负过程中规范发展、行稳致远。
“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主轴。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在“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引下,如何实现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同样也很重要。而互联网医院模式的出现,似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绝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