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药物是许多疾病的治疗首选方案。但在过去,受技术条件限制,许多药物并不能完全直达病灶,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不过好在随着纳米技术的问世及应用,使得纳米药物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并大大提升了药物的作用率。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纳米药物绝非“万金油”,事实上,纳米药物也存在不小的局限性。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期,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用于mRNA的细胞质传递的病毒模拟细胞膜包覆纳米颗粒。该研究利用从表面表达HA的细胞中提取的膜涂层,制备了能够内体逃逸的仿生纳米颗粒。该研究指出,利用该纳米颗粒或可包裹被封装的物质到达细胞内定位。相关研究结果以“Virus-Mimicking Cell Membrane-Coated Nanoparticles for Cytosolic Delivery of mRNA”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
在过去,纳米药物的一大挑战是细胞摄取药物后有效的内体逃逸,因为大多数药物载荷需定位于除内体外的亚细胞结构后发挥活性,而病毒可以通过内吞作用后引发膜融合,由此将其遗传物质递送至宿主细胞的胞质中。既往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显示,病毒表面发现的血凝素(HA)蛋白在内体的pH值内环境下可介导膜融合。
由此可以看出,纳米药物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克服上述的弊端。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而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纳米药物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也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