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疗法,自问世起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疾病治疗领域,尤其是在癌症临床治疗方面,靶向疗法更是凭借其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广受好评。不过,由于
肿瘤干细胞可塑性极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精准靶向的难度。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焦保卫团队助理研究员王慧在Cance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ab13 sustains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by supporting tumor-stroma crosstal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到小GTP酶-Rab13在
乳腺癌干细胞中的调控作用:Rab13缺失抑制两类受体(CXCR1/2)的运输,使得它们不能定位于细胞膜上,从而不能响应微环境中IL-8的刺激,进而打断肿瘤和微环境细胞的“互作”,干扰微环境细胞的可塑性。以上分子机制决定了乳腺癌干细胞干性、乳腺癌发生、耐药性、乳腺癌复发,以及乳腺癌干细胞和非乳腺癌干细胞之间的转变。
研究人员进一步从FDA老药中筛选,鉴定到靶向Rab13的化合物-甲基多巴索隆(bardoxolone-methyl,CDDO-Me)。在小鼠移植瘤模型和转基因成瘤模型中,该肾科药物处理均能显著打断乳腺癌细胞与微环境细胞的“互作”,降低乳腺癌干细胞干性。该研究鉴定了打断肿瘤干细胞与其微环境“互作”的关键机制,针对该机制鉴定到成药性较好的化合物,将为靶向乳腺癌干细胞提供新策略。
Rab13控制微环境细胞(巨噬细胞TAM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与乳腺癌干细胞(BCSC)的互作。Rab13调控AP1B介导的CXCR1/2运输,激活AKT、STAT3信号通路,进而上调GM-CSF和IL-8。Rab13促进以上正反馈分子环路,促进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和耐药性。
乳腺癌,又被称为“粉红杀手”,是一种多见于女性人群的恶疾。在过去,临床医学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不仅疼痛,且效果不甚理想。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万幸的是,随着靶向疗法的问世,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