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脊髓损伤,想必大家不会感到陌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甚至还会导致瘫痪!更为糟糕的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脊髓损伤并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也让许多患者感到深深的绝望。不过,随着干细胞疗法的问世,似乎为
脊髓损伤治疗寻得了一条新坦途。
再生医学网获悉,今日,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邵志成团队首次实现了直接利用体细胞再生3D神经组织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gineering期刊上。
该研究发现,人星形胶质细胞可被直接重编程为早期神经外胚层细胞,被重编程细胞不仅自组装形成皮层类器官,且在特定脊髓发育信号的激活下,可以定向诱导为具有背-腹侧空间结构的特异性脊髓
类器官,将该脊髓类器官移植到完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现其能存活,分化成脊髓神经细胞并与宿主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这一发现为今后开发内源性胶质细胞促进神经组织器官再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加速中枢神经再生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皮层类器官
在该项研究中,邵志成团队系统性开展了不同发育阶段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神经类器官的研究,即人发育期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瘤患者灶旁分离的正常星形胶质细胞。
在过表达转录因子OCT4和抑制p53基因表达的基础上,首先在人星形胶质细胞上进行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首次发现小分子化合物组合CHIR99021、SB431542、RepSox和Y27632能够有效地将其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外胚层细胞。
重编程后的神经外胚层细胞经过悬浮培养,自组装形成皮层类器官,该皮层类器官具有典型的脑室区结构(Ventricular zone),并可成熟分化为脑室下区神经元。
人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定向诱导成脊髓类器官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精准调控脊髓特异的诱导信号,重编程后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可定向诱导为具有背侧结构的脊髓类器官;免疫染色和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脊髓类器官包含运动神经元,GABA能中间神经元和谷氨酸能兴奋性神经元等丰富的神经细胞类群。
脊髓类器官移植:突触连接发生
最后,团队继续将人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脊髓类器官移植到脊髓段组织(T9-T10)完全切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NOD/SCID)病灶区,结果发现脊髓类器官不仅能够在病灶区存活,维持脊髓类器官细胞特征,而且能够迁移到到小鼠正常脊髓组织内部,与宿主神经元建立突触连接。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连接上下行脊髓神经的作用,很好改善下行脊髓萎缩的症状。
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分支,
干细胞疗法自问世起就备受医学界人士青睐,甚至被誉为下一代主流治疗技术。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随着该项研究成果问世,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干细胞疗法的强大之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脊髓损伤将彻底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