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开发最害怕面对的就是
心肌毒性,后者是导致药物开发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尽管药物开发所使用的实验模型种类繁多,但都无法真实模拟人类心肌组织结构。不过,随着3D生物打印技术的问世,特别是器官芯片技术的广泛普及,让科学家们看到了希望。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黄文华、吴耀彬团队在3D打印构建心肌器官芯片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上。
药物试验迎来“芯”策略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的失败率总是高的惊人,而药物的心肌毒性是导致这一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用于评估药物心肌毒性的临床前实验模型主要包括体外的细胞二维培养模型和体内的动物模型,但前者难以模拟天然组织复杂的三维结构,后者因动物和人种属不同导致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万幸的是,随着
器官芯片技术的问世,为药物心肌毒性实验提供了新的模型和途径。
在该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3D打印-静电纺丝联合工艺构建出了可促进心肌细胞取向及成熟的多尺度模块化心肌支架,并利用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作为粘合剂层层堆叠模块化支架构建三维心肌组织。
通过进一步将三维工程化心肌组织整合到自主设计的微流控芯片系统中实现可视化三维心肌器官芯片平台的构建。
据该项研究的负责人介绍,该芯片可用于药物诱导心肌毒性的评估及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效果验证。
总结来看,该研究为构建三维心肌器官芯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为药物的早期安全性和疗效评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仿生体外检测平台,实属意义非凡!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体外心肌组织模型仍存在仿生程度低、协同跳动差等主要问题。
因此,构建高仿生工程化心肌组织,并集成三维可视化心肌芯片对体外药物筛选模型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一角度来看,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提起
3D打印技术,想必大家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3D打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医疗领域,随着3D生物打印技术的注入,更是令其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随着该项研究成果问世,相信将彻底改写药物研发史,不仅能够大幅度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同时也能够开发出更适用的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