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制约器官移植发展的已不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由器官移植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看过美剧《周一清晨》的观众都会对其中多次出现的困扰医生的器官移植案例印象深刻,如知情同意该如何进行?死亡的标准如何确立?捐赠者个人、捐赠者家庭及受赠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我国每年有100万人需要进行肾移植,有3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要做肝脏移植,然而我国器官移植供需比仅为1∶150。巨大的落差让我们不得不对制约器官移植开展的诸多人文困境进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相关学者的看法。
救命的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作为移植医生,一边要面对急需移植器官延续生命的患者,一边还要安抚失去亲人异常悲痛的供者家属。此时,一句无心的话就可能激怒家属。就像美剧《周一清晨》中巴克医生将黑帮小混混的心脏等器官移植给其他患者后,对小混混母亲说的那句话:“被救活的人里有科学家、大学生……”小混混母亲对此的回应是:“你觉得我的儿子一文不值,他不如那些人有价值是么?”
其实巴克医生本无恶意,他只是想强调这些器官多么重要,救了那么多重要的人。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对供方情感上的熟视无睹,给了对方一种不平等的感受。其中的关键,是巴克医生把器官移植看做是一个冷冰冰的医学技术问题,而忽略了人情世故和文化心理。
器官移植是救命的技术,也是有利可图的技术,因而更需要法律和伦理的考量。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需要紧急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数量与所捐献人体器官的数量比为20∶1,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靠药物维持可以等待但又必须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从全球范围来看,供体器官的缺口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知情同意。剧中,一位中年妇女不慎被滑板撞倒,意外死亡。医生根据她驾照上“捐献遗体”的意愿想要摘取她的器官,却遭到当事人儿子的强烈反对。当事人的儿子称,驾照上的条条框框无法代表他母亲临终前的真正意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知情同意问题。在尸体器官利用中,知情同意也是一个最关键的伦理问题。只有捐献者生前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死后捐献器官,才符合伦理学的要求。
器官分配上的公平、公正、透明也很重要。是把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支付能力放在第一位?器官移植不应成为用来赚钱的技术。如果仅仅依据支付能力来分配器官这种稀缺资源,就会造成器官移植这种技术仅能为富人享有,而将穷人排除在外。这是不公正的。国际社会反对旅游移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器官分配的合理程序上,一些国家已有相应的人体器官移植协调机构和器官分配网络体系,按照申请先后、病情轻重以及距离远近等原则,统一分配器官。
去世后捐献器官是一种利他行为,在伦理道德上应该推崇。然而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人在需要器官时觉得此举意义重大,但真到了亲人去世时却又是另一种态度。因此推动器官移植在中国的发展,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从国家层面上建立社会配套系统,真正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器官捐献意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利益冲突,保证器官分配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