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2日披露,该院专家首次利用“计算机辅助肝脏三维手术决策系统”(CAS),成功为一对三个月大的连体兄弟“分身”。医院方面透露,上午开始的手术持续5个多小时顺利结束。
据悉,这是中国首次将CAS系统应用于联体婴儿分离。
一对来自江西的双胞胎男婴,在母亲腹中31周时就被确认为联体畸形。由于当地无法处理联体畸形,怀孕中的母亲赶到上海待产,以便孩子出生后第一时间救治。
1月12日,在孩子3个月的最佳手术时机,医生借助三维技术为这对肝脏相连的兄弟进行了精准分离。
据了解,孩子们的母亲怀孕4个多月时,在江西当地进行产检B超,胎儿被提示有联体可能,并于孕31周产检时明确为联体畸形。
家长四处查询后得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可以治疗该畸形,于是孩子的母亲在孕33周时入住上海的医院待产。
新生儿出生后入住儿科医院的检查中发现,患儿为胸腹联合,上至剑突,下至脐带,两兄弟各自有独立的心脏,但共用一个脐带,重要的器官肝脏也相连。医院组织了全院大会诊,通过讨论决定选择患儿3个月、总体重10kg左右时作为手术最佳时机。2015年9月29日,这对联体兄弟经剖宫产娩出,出生时两人的体重共为4150g,确诊为胸腹联体畸形,两人随即入住儿科医院NICU。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儿外科专家郑珊当日介绍,手术的难点在于,这对哥俩除了肝实质相连外,还有异常的肝内血管相互沟通。医生们利用CAS采用混合成像和分割技术,清晰再现两人肝内三种六套不同血管的走形和相互沟通的三维立体情况,进而从不同角度为相连的肝脏进行精准分离、避免血管损伤和出血。医院方面透露,术中出血量仅为30毫升。
小儿外科副主任董岿然亦表示,人的软组织在手术翻动中变化很大,手术中如果有疑问,医生可以通过3D旋转画面掌握解剖结构,对术中减少出血、精准分离大有裨益。
据悉,这对联体兄弟的母亲是江西人,在怀孕31周时被确诊联体畸形。去年9月底,兄弟两人出生后立即被送至儿科医院的NICU病房。医生发现患儿为胸腹联合,上至剑突融合,胸骨柄分离,下至脐带。两人共用一个脐带。医生决定在哥俩3个月、总体重10kg左右时为其分体。
此番两个孩子入院后,儿科医院普外科、整形外科等团队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小儿外科专家郑珊、董岿然领衔的团队决定12日对该对联体儿实施胸腹联体分离手术。当日10点20分许,手术开始,近正午时分,肝脏成功分离。
联体婴儿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先天畸形,40%-60%联体儿会在宫内死亡,35%者生后一天内死亡,仅约30%的联体婴儿生后可能存活,且女婴偏多。2000年,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成功分离了罕见的联体婴儿;2015年,该院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对连体婴儿分离进行精准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