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微创腰椎减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留多裂肌在棘突上的腱性止点。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术中,棘突被切除,多裂肌被牵向两侧。在关闭伤口时,多裂肌的起点不可能被修复到棘突上。然而,采用半椎板切除技术,通过微创工作通道可以在单侧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44]。将微创工作通道向背侧倾斜可以看到棘突的下面和对侧椎板,将硬膜囊轻轻下压,切除黄韧带和对侧上关节突,从而完成双侧减压。上位腰椎的解剖结构与下位腰椎不同。在L3及以上水平,棘突和关节突关节间的椎板很窄,若采用单侧入路,为了对同侧侧隐窝进行减压,必须对同侧的上关节突进行较多切除。另一种选择可以采用双侧入路技术,通过左侧半椎板切除来完成对右侧侧隐窝的减压,反之亦然。一项初步研究采用此双侧入路技术对4个病人7个节段进行减压,总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2分钟每个节段,平均失血量为75ml,平均术后住院日1.2天。所有病人术前神经源性跛行消失,并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45]。
多项研究对微创后路腰椎减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46-55]。微创脊柱手术的学习曲线受到关注,在一些研究的起始阶段,其并发症率较高[53,55]。Ikuta等报道[53]了他们采用单侧入路进行双侧腰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经验,44个病人中有38个病人短期疗效好。JOA评分平均改善了72%。手术后并发症较低,与开放手术对照组相比,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止痛药物的需要量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存在25%并发症率,其中包括4例硬膜撕裂,3例入路侧下关节突骨折,1例术后发生马尾神经综合症需要再次手术,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需再次手术。
在Yagi等[56]报道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将41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例)进行微创显微内镜减压,另一组(21例)采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平均随访18个月。与传统椎板切除减压组相比,微创减压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血液中肌酸磷酸激酶的肌肉同工酶水平低,术后一年腰痛VAS评分低,恢复更快。本组90%的病人获得满意的神经减压和症状缓解。没有一例发生术后脊柱不稳。Castro等[57]报道采用18mm的工作管道对55例腰椎管狭窄的病人进行显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通过平均4年的随访,72%的病人获得优良或极好的效果,68%的病人主观满意度为优良。ODI评分平均降低30.23,腿痛的VAS评分平均降低6.02。
Asgarzadie 和 Khoo报道[58]报道了48例通过微创腰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28例病人进行了单节段的减压,另外20例接受两节段减压。同对照组相比,即传统的开放椎板切除术,微创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较少(25 vs 193ml),住院时间较短(36 vs 94小时)。48例病人中有32例得到了术后4年的随访。术后六个月,所有病人的行走耐受力得到了改善,且80%的病人一直维持到术后平均38个月。在随访期间,ODI评分和SF-36评分的改善一直得以维持。在该组病例中,没有一例发生神经损害的并发症。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可能更适合于老年,体弱或肥胖的病例报道[59-61]。在一项回顾性病例研究中,Tomasino等[62]分别对一组肥胖病人和正常病人采用扩张通道进行单节段显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或椎板切除术,对两组病例的手术结果比较发现,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率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例,不进行融合的微创腰椎管减压术也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Pao等[63]对13例腰椎管狭窄同时合并Ⅰ°腰椎滑脱的病例仅进行微创腰椎管减压。术后所有病例临床效果良好,并未出现滑脱程度加重。Sasai等[64]采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了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和25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病例。经过两年的随访,虽然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评分结果和ODI评分稍差,然而总体来讲,两组上述两种评分结果相似。在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例中,有3例病人术后滑脱程度加重≥5%。Kleeman等[65]应用保留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减压技术治疗15例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病人,平均滑移6.7mm。经过平均4年的随访,2例病人滑脱程度和症状加重,12例病人获得良好或极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