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间融合是一项非常普遍的技术,它具有如下3个优点:(1)去除作为疼痛来源的椎间盘组织;(2)高融合率;(3)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等[76-78]。腰椎椎间融合包括经前路椎间融合,经后方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或内窥镜下经腹膜外入路侧方椎间融合。已有文献报道了微创腹膜后经腰大肌途径侧方椎间融合术等[80,81]。这项技术是在神经电生理监护和透视引导下在腹膜后腔隙经腰大肌完成的。
在L4/5水平以下,髂骨翼阻挡了从侧方显露椎间隙。由于腰丛位于腰大肌的后半部分内,因此对腰大肌前1/3至前1/2的区域进行有限的剥离可以降低神经损害的风险等[82,83]。此外,术中使用肌电图监护也可以降低神经损害风险[84]。在处理椎间隙和植入椎间融合器时应避免破坏骨终板,通过正侧位透视来确定椎间融合器的方向。椎间融合可以通过恢复神经孔高度及脊柱失状位排列来实现对椎间孔的间接减压。根据每一个体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还需要进行后方融合和减压。Knight等[85]报道了接受微创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43例女性病人和15例男性病人的早期并发症:6例术后出现感觉异常性股痛,2例发生L4神经根损伤。
Ozgur等[80]报道了13例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病例。所有病人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功能性评分得到了改善,并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Anand等[86]报道了12例同时接受侧方椎间融合和 L5/S1经骶骨椎间融合的病例。平均融合3.6个节段,Cobb角由术前18.9°矫正至术后6.2°。Pimenta等[81]采用侧方融合技术治疗了39例病人,平均融合2个阶段。侧弯角度由术前平均18°改善至术后平均8°,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34°增加至术后平均41°。所有病例在手术当天可以下地行走。平均失血量小于100ml,平均手术时间200分钟,平均住院时间2.2天。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术后均得到了改善。在另一大宗的病例中,Wright等[87]报道了来自于多个研究机构的145例病人,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融合的节段从1个到4个(72%为单节段;22%两节段;5%三节段;1%四节段)。椎间支撑物(86%为PEEK材料;8%为同种异体移植物;椎间融合器为6%)分别与骨形成蛋白(52%),脱矿骨基质(39%)自体骨(9%)联合使用。20%的手术单独采用椎间融合,23%采用侧方钉棒系统,58%使用后方椎弓根螺钉系统。平均手术时间为74分钟,平均失血量为88ml。有两例发生短暂的生殖股神经损伤,5例出现暂时的屈髋力量减弱。大多数病人在手术后当天便下地行走,术后第一天即出院。
Akbarnia等[88]报道了13例病人采用多节段侧方融合治疗大于30°的腰椎侧弯。平均融合三个节段,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后方融合和固定。平均随访9个月,腰椎侧凸和前凸均得到了实质性改善。一例因椎间植入物移位需要进行翻修手术,一例在进行侧方融合的切口部位出现软组织疝。所有病例在术后6个月内腰大肌无力或大腿麻木症状均消失。与手术前相比,短期术后VAS评分,SRS-22评分,ODI评分均得到改善。Anand等[86]在其一组12例病人的研究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融合节段2至8个(平均3.64个),前路操作的平均出血量为163.89ml(标准差为105.41ml),后方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平均出血量为93.33ml(标准差为101.43ml)。前路操作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01h(标准差为1.88h),后路操作的平均时间为3.99h(标准差为1.19h)。 Cobb角由术前平均18.93°(标准差为10.48°)改善至术后平均75天时的6.19°(标准差为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