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疗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疗效,但是其设计和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CAR-T疗法可能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比如细胞因子释放或者神经毒性等。如何在保留CAR-T疗法的疗效的同时减少其副作用事件,尤其是细胞因子释放风暴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近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刊登了一篇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与南加州大学陈思毅教授联合主导的重要医学研究,研究主要阐述了一款
新型CD19 CAR-T疗法CD19-BBz(86),既保留了疗效,同时降低了副作用,或将改变CAR-T疗法的格局。
研究示图
研究人员主要针对CD8a的胞内、胞外序列进行改造,在小鼠模型中对其杀伤能力和细胞因子释放进行分析。接受治疗共11人,其中6人获得完全缓解,2人获得部分缓解。随访结果显示,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疗效非常稳定,无反复迹象。
25名回输患者没有发生I级以上的CRS,而且没有病人发生神经毒性事件。
综合来看,CD19-BBz(86)具有高效的肿瘤杀伤能力,同时回输过程没有发生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并没有显着增加,CD19-BBz(86)或将成为更安全的CAR-T疗法。
研究示图
新型生产工艺将助益CAR-T疗法
这次研究共招募了26名患者,而其中1名患者由于不能获取到足够多的CAR-T细胞而不得已终止了治疗过程。
这种由于不能产生足够的CAR-T细胞的困境或是由传统的生产工艺导致。传统的CAR-T生产主要是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病人的外周血中收集单个核细胞(MNC)细胞层。去除掉其他细胞的污染,如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然后利用免疫磁珠来富集T细胞。数量足够的T细胞是后续基因改造的前提。采用离心的方法来收集T细胞的生产工艺会产生大量损耗,甚至高达50%-90%,因此优化这一个环节对生产足够的CAR-T至关重要。
新型CAR-T生产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浮力激活技术(BACS)技术,利用脂质外壳、链酶亲和素包裹气泡,气泡直径2-3微米,与生物素化抗体结合来选择、激活、或同时选择激活靶细胞,如T淋巴细胞。
微泡/抗体复合物与靶细胞结合,改变了整体密度,离心分离时,非靶细胞下沉,靶细胞轻轻上浮,往非靶细胞相反的方向聚集。同时自动化设备所采用的特殊圆柱器皿带有锥形处理仓,使得离心过程中,附着微泡的靶细胞缓缓上升至血浆上表层,T细胞回收率大于85%,单核细胞的去除率高于99%。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全封闭自动化新型CAR-T生产系统具有封闭性、自动化、效率高、重复性好等特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出的
新型CAR-T免疫疗法让治疗变得更安全,新型生产工艺更是大大助力了CAR-T疗法生产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提升了CAR-T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我们非常期待CAR-T在各类肿瘤中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