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网了解到,两年前,杭州的边女士查出患有宫颈癌,进行了手术切除,术后还进行了放射治疗和化疗,不久前复查发现盆腔内复发。
放疗科医师告知她,因为之前已进行过根治性放疗,无法再次实施,她只能接受化疗。几个疗程的化疗下来复查,复查结果显示肿瘤灶继续增大,得知这个结果,边女士痛苦不已。经过推荐,她走进了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邵国良教授的诊室求诊。
针对边女士的情况,邵国良教授和团队的郑家平主任医师、曾晖主治医师、郭立文博士等进行了会诊,并为她确定了碘125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案,边女士欣然接受。
虽然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展了碘125粒子植入技术,也已经治疗了数千例患者,但边女士盆腔内肿瘤复发灶的位置紧靠膀胱和直肠,周围有血管,要将放射性粒子精准地植入肿瘤灶内并合理地分布难度非常大。邵国良教授团队结合前期的了解,决定采用3D打印模板来实施该项治疗,经过与一家科技公司的联络,得到了公司的配合和无偿支持。
在CT机房,邵教授团队在技师洪凤鸣的配合下,为边女士实施了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下碘125粒子植入术,仅花了3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手术。术后验证的结果显示,术前布针路线计划与手术实际操作完全相符,肿瘤处方剂量分布与术前制定的处方剂量分布接近一致,实现了放射粒子的精准放疗。放疗后的边女士并发症很少,目前身体在渐渐恢复中。
据悉,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因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确切,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成为了一项创新放射治疗技术。但必须要严格把握适应症,精确地实施植入,这是保证成功的关键。然而,传统治疗模式为术中徒手穿刺,全靠医生的“手感”和经验,很难能准确实现术前的计划,在剂量学上容易出现“冷点”和“热点”,且徒手操作时间长,增加患者CT射线量,也容易产生由于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随着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粒子植入技术中遇到的难题带来了希望。3D打印个体化模板是将每个患者术前定位时CT影像数据,输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患者量身定制出与其解剖结构、穿刺进针路径相匹配的模板。术前精确设计靶区粒子剂量分布,术中按照设计好的每个针道的深度、角度及植入粒子的数目,避开血管、神经及脏器等进行精准的穿刺植入。3D模板的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使剂量控制得到了严格保障,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再生医学网认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因其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目前成为了不少患者都想尝试的治疗方法。对于部分肿瘤患者来说,粒子植入是他们生存下去的一丝希望。但长期接受各种治疗,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很大的负担。因此,医生在进行放射粒子植入时,不仅要满足患者在临床上的需求,更应最大程度地保证精准,减少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