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再生医学网获悉,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教授赵冰樵课题组携手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钟凯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这将为研制出相关药品或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下面再生医学网就为您推送这条资讯。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痴呆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中国科学家证明血管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基因“ADAMTS13”通过增加相关血脑屏障的清除,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未来,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或可得到延缓。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线发表于《PLOS Biology》杂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一大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积累引起的严重记忆丧失,当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赵冰樵课题组研究发现,敲除“ADAMTS13”基因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表现出血脑屏障的早期破坏,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血脑屏障的破坏进一步加重,从而引起脑毛细血管的减少和脑血流的降低,最终造成脑内Aβ的血管清除障碍和记忆减退。
而增加小鼠脑内的“ADAMTS13”含量,则可通过保护出血脑屏障,增加脑内毛细血管的数量和脑血流,促进脑内Aβ的清除,使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
据悉,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慢病”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阿尔茨海默症是困扰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重大阻碍,全球各国的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攻克该疾病,复旦大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不仅为日后攻克阿尔茨海默症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医学的进步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