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再生医学网观察到,介入技术正在深入肿瘤的诊断、治疗中,尤其在治疗易出血的危险病例、获取化验所需的细胞样本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优势。
据了解,介入技术最初运用于消化道止血、下肢动脉成形等领域,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李肖介绍,肝癌、肺癌、胰腺癌、食管癌、胆管癌等都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恶性肿瘤,而介入技术在这些癌种的治疗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介入治疗联合全身性的靶向、免疫治疗,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指出:“中国介入技术未来将在肿瘤治疗领域实现领跑,尤其是在肝癌治疗方面。2019年我国通过介入技术实施的肝癌治疗可达100万~150万例次。目前,我国能实施手术的肝癌患者不超过30%,在剩下的70%的患者中,介入技术可治疗的比例高达90%。”
据了解,国际介入学科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介入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正在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医生也在开展自主创新,改变了以往介入治疗只能使用进口设备、器械的局面。
专家认为,我国在栓塞处理、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方面都处于国际前沿位置。此外,国外的介入治疗都是在门诊开展,而中国首创的介入病房管理模式可对患者进行更全面、有效的照护。目前全国2/3的医院开设了介入科室。2018年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注册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介入医生1.5万名。“2007年,介入医生发表的SCI论文仅十几篇,现在每年达数百篇,但介入学科发展的挑战始终存在。当前,介入技术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临床规范不统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滕皋军说。
总之,
再生医学网认为,介入治疗全程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进行,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高效、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医学在发展,介入技术发展空间更是巨大,再生医学网将持续关注相关进展。
(备注: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