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疗美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阴道紧缩术成为当前私密医美的热门手术项目之一。其中,微创阴道紧缩术受到美容外科医生的推崇并为广大求美就医者所接受,而脱细胞异体真皮(HADM)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具有微创、效果好和恢复快等优点,成为当前阴道紧缩术的主流术式。
深圳润颜医疗美容门诊部、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康健园医学研究院联合进行了一项《改良型“阶梯式倒U形”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的研究,临床项目组在实施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中,多采用“阶梯式倒U形”手术设计,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术式阴道口的收紧及会阴体的加强效果不理想,随对手术设计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从而实现一条束带完成阴道腔、阴道口的收紧和会阴体的加强,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研究中使用的生物束带(脱细胞异体真皮,规格:1cm×20cm;国械注准20153460864,京食药监械生产许20000060号)为北京桀亚莱福研发生产。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医疗美容》第11卷第6期(总第94期)。我们特摘编相关内容和大家进行学术交流。
作者观点
脱细胞异体真皮(HADM)在组织损伤、器官修复、整形美容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作为线性阴道紧缩的主流术式,因其确切的临床效果和微创优势,得到了医疗美容行业的认同和推广。
改良型“阶梯式倒U形”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比原术式操作时间仅增加15分钟左右,说明该术式可操作性强,易于临床推广。该术式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对阴道口的收紧效果明显,同时达到小阴唇闭拢、大阴唇内聚的效果,而且使会阴体横向缩窄、纵向增高,起到加固会阴体和增加阴道与肛门之间距离的作用。
考虑生物束带与组织结合稳定,伤口愈合完全,术后3月进行随访,有33例求美者对手术效果(主要是阴道口外形、阴道紧致度及性体验等)表示满意。说明在原“阶梯式倒U形”术式侧后壁操作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会阴体部位的操作是可行的。
本手术可以快速完成,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改良式“阶梯式倒U形”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
该术式采用一条束带同时完成阴道管腔缩窄和阴道口缩小以及会阴体加强,降低了手术成本。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的基本原理是修复阴道相关肌肉、肌腱等组织之间的联系,使退缩至阴道壁的原会阴体结构回归至接近原位,修复局部坍塌,使会阴体高度增加等。
改良型“阶梯式倒U形”
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术式设计理念来自于对传统阴道紧缩术的手术理念和操作要领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主要是通过生物束带的空间力学作用产生阴道紧缩的作用,其效果取主要决于束带置入的科学性和生物束带的特性,操作的关键主要在于生物束带植入的层次、路径和力学方向;而生物束带的力学性能、张力维持时间、束带的厚度质地粘附性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术式阴道内三阶梯倒U,经阴道侧、后壁黏膜下置入生物束带,通过阴道环肌的收紧,实现阴道中下段的收紧和阴道壁的增厚,产生阴道紧致的效果。会阴体部的菱形束带走行,跨越了双侧球海绵体肌及会阴浅横肌,通过球海绵体肌及会阴浅横肌的收紧,可起到紧缩阴道口、增加阴道包裹力以及加强会阴浅横肌的作用,从而发挥阴道缩窄和会阴体加强的作用。
本术式的关键操作在于阴道内两侧穿刺点的定位、束带植入的路径和层次、束带穿行的次数、收紧束带的力度和固定的可靠性等环节。阴道内穿刺点一般选择在处女膜缘内侧或外侧3点和9点处,如过于松弛,可适当提高穿刺点,但不能超过2点和10点,如松弛不严重,穿刺点可适当降低。束带埋没导引的层次以黏膜下肌层为宜,该手术设计束带穿行主要涉及阴道环肌、球海绵体肌和会阴浅横肌,过深直肠损伤风险增加,过浅束带容易外露和感染,因此建议在穿刺过程中术者手指在直肠中作为引导。
关于束带穿行的次数,我们认为1~3次为宜,不建议过度穿行,以避免穿刺隧道重叠和增加穿刺损伤直肠风险。从手术效果和束带必须回到3点9点的考虑,穿行3次为最佳。
收紧束带的力度以阴道腔缩小至“一指松,二指紧”为宜,过紧会引起术后不适和性交困难,过松达不到预期效果。
要考虑到束带的弹性,做到收紧适度。束带两端的固定至关重要,可选用丝线、尼龙线或慢吸收线,由于前两者虽然固定确切,但有线节无法吸收,局部包裹变硬;本文建议采用慢吸收线,并进行双重贯穿打结固定,然后将残端埋于穿刺口深层。
关于术后管理,要求术后一月禁止骑跨、深蹲、剧烈活动及同房,主要是考虑稳定束带近期的力学作用和远期与周围组织的融合,以便获得较好的即刻效果和远期疗效。
为帮助术后阴道控制力的恢复,建议术后四周开始做凯格尔运动。
总之,改良型“阶梯式倒U形”
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在原“阶梯式倒U形”手术设计以缩窄阴道管腔的基础上,增加了会阴体部“菱形”设计,以实现使用同一条束带收紧阴道口和加强会阴体的手术效果。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具有可操作性强、收紧效果突出和安全系数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备注:以上相关内容源自网络,仅为学术交流使用。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后台留言或致电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