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和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手术后症状不改善或病变复发已成为颇为棘手的问题,一直为鼻科医务人员关注。随着鼻内镜的临床应用,给鼻科带来了全新的局面,它的出现使鼻部解剖、生理得到重新认识,既往存在的误区被纠正,由此产生的新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组织损伤小、良好保存鼻腔生理功能、复发率低的优点,是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一次飞跃。我科2003年11月~2005年7月对154例鼻腔鼻窦疾病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是鼻科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手术后易复发,有恶变倾向。肿瘤主要来源于鼻外侧壁及上颌窦内侧壁,其中上颌窦既是肿瘤起源地之一,又是术后易复发部位。在行NIP手术中,如何处理好上颌窦中的病变,成为手术中的重点之一。现总结选取2001~2006年中12例NIP患者,术后随访1~4年,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40岁。发现鼻尖部肿块十余年。初为黄豆大小,近两年逐渐增大,局部无瘙痒疼痛。于2005年9月12日就诊我院。查体:鼻尖部见一球形肿块,表面光滑,色微红,表面小血管扩张明显,2.5 cm×2.5 cm×2 cm大小,无明显压痛,触之柔软(图1、2)。入院后于9月14日局麻下手术切除,术中完整切除肿块,见鼻翼大软骨及鼻中隔软骨部分轻微受压凹陷。伤口纵形缝合,外形满意。术后病理示:鼻尖部汗腺瘤。术后伤口愈合佳(图3),鼻尖外形良好,目前随访中,未复发。....
目的 总结50例行鼻窦内窥镜下相关外科手术的配合体会。方法 本组50例中35例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0例眶内压增高症患者行鼻内窥镜下筛窦、上颌窦进路眶减压术,5例用鼻内窥镜切割吸引器行上颌窦囊肿摘除。结果 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达到微创目的,且疗效满意。结论 除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外,还要熟悉手术配合,掌握器械的性能、使用方法、消毒和保养。....
目的 探讨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 98例ERCP术后有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可能的患者,48例术后置鼻胆管引流,50例非引流进行对照,观察术后2、24 h血清淀粉酶值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结果 ENBD组和对照组术后2 h血清淀粉酶值分别为(367.6±76.6)U/L和(621.5±121.4))U/L (P<0.01),术后24 h血清淀粉酶值分别为(245.5±74.2)U/L和(424.6±82.1)U/L (P<0.01);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8.33%和20.00%(P<0.05);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0与8.00%(P<0.05)。结论 ENBD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 ....
目的 探讨鼻-鼻窦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3~2003年共10年间诊断的16例鼻-鼻窦淋巴瘤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鼻-鼻窦淋巴瘤的局部和全身症状、体征、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检查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鼻-鼻窦淋巴瘤有以下特征:(1)局部表现和全身表现不平行,全身症状相对于其他恶性肿瘤更加明显;(2)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的粘膜、软骨、骨坏死和粘膜组织的增厚;(3)使用广谱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4)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较少见。结论 鼻-鼻窦淋巴瘤临床上可以发现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在鼻部疾病中是较常见的,过去在对鼻中隔矫正术后常常忽略了对患者下鼻甲的处理,导致患者术后鼻腔通气改善不明显。我科记录自2002~2004年来对120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偿性肥大患者在矫正鼻中隔后同时对下鼻甲缩小成形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β防御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带正电荷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及抗肿瘤等活性,以抗菌活性尤为突出。慢性扁桃体炎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扁桃体本身免疫状态是扁桃体炎的始动因子。本研究从β防御素在扁桃体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功能两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β防御素在慢性扁桃体炎发生、发展中的地位与研究现状究。....
目的 探讨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较好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进路与鼻内镜手术联合治疗39例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息肉12例,其中伴鼻腔筛窦息肉7例,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例;上颌窦、筛窦息肉术后复发9例;慢性上颌窦炎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7例;上颌窦囊肿5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上颌窦炎性假瘤1例。结果 39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治愈32例(82.1%),好转6例(15.4%),1例炎性假瘤术后1个月复发并发眶内感染,总有效率为97.4%。结论 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治疗上颌窦病变,视野清楚,操作方便,既能彻底清除病变,又保证了窦内黏膜纤毛系统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复发率。....
目的 研究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 以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对以主观性耳鸣为主诉的186名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纯音测听、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检查。结果 患者年龄以51 ~ 60最多见,其次为31 ~ 40岁以及21 ~ 30岁。耳鸣侧别与听力损失更重耳显著相关。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人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 结论 总结186名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人口特征和临床特征,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