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关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作用。而针对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因护患双方知识层次、社会人际关系、心理素质不同,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人们对医疗法律知识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在护理病人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隐患、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现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对耳鼻咽喉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隐患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作者:刘晓娟 2015-07-15 14:45:17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俗称鼾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3%,好发年龄为2~8岁,是影响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如生长发育迟缓、颅面部畸形、智力障碍、肺心病、心理行为异常、儿童猝死等,因此对其并发症的研究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现将我科收治的42例儿童OSAHS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黄向阳,周吉香 2015-07-15 14:43:38
  额镜下参照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模式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额镜下参照FESS模式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方法 总结额镜下参照FESS模式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260例临床资料。结果 参照FESS-97海口标准,随访1年以上,260例患者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为68.2%(348/510侧)、20.6%(105/510侧)、11.2%(57/510侧)。结论 额镜下参照FESS模式进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对单纯筛窦炎鼻息肉患者有较好疗效,对多窦病变鼻息肉患者疗效欠佳,优于传统鼻窦手术。
作者:凌波 2015-07-15 14:33:16
  额肌皮瓣修复鼻缺损1例
患者,男,83岁,外鼻肿物3年,来我院检查鼻部肿瘤呈球形,体积10cm×8cm×8cm,基底部位于鼻背,上缘达鼻根,下缘达鼻尖,两侧达鼻翼,未进入鼻腔,肿物质硬,表面1/3糜烂、坏死。病理诊断:血管混合瘤。入院做肿瘤切除及外鼻整形手术。肿瘤切除后鼻部缺损面由鼻根到鼻小柱,两侧达鼻翼,范围4cm×3cm,深度达鼻骨及鼻软骨膜。术中取右额肌皮瓣修补。以鼻创面上缘为基点,创面下缘为半径到右额部取带血管蒂肌皮瓣4cm×3cm,由额肌皮瓣下缘沿骨膜上向鼻缺损部分离形成隧道,将带血管蒂之额肌皮瓣由隧道移行至鼻缺损面。检查血管蒂无张力及压力,平整肌皮瓣与鼻缺损边缘对位吻合,完成带血管蒂额肌皮瓣对鼻肿物术后鼻软组织缺损的鼻整形修复。额部切口做边缘皮下充分游离后对边吻合。术后7日拆线,额肌皮瓣于鼻部存活。
作者:赵福香,朱旭 2015-07-15 14:31:07
  电视显像系统监视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手术的临床观察
2004年4月~2006年4月,我科在电视显像系统监视纤维喉镜下对156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进行手术摘除,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宇,赵学林,张凤梅,常新民,薛玉秋 2015-07-15 14:25:11
  成人巨大下咽、喉血管瘤1例
成人喉血管瘤常位于室带、杓状软骨或声门下。但占据全部喉并累及双侧梨状窝的下咽部、喉巨大血管瘤较少见。我科于2004年3月收治1例巨大喉、下咽血管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湘如,彭增龙,黎可华 2015-07-15 14:21:43
  鼻中隔偏曲伴鼻出血的治疗体会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由鼻中隔偏曲引起或合并有鼻中隔偏曲的约占15%~20%。现将我科两年来治疗的该种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基旺,谭林 2015-07-15 14:19:54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表现
鼻咽癌(NPC)好发于我国南方,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CT扫描检查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鼻咽部的结构,肿瘤病变的定位以及病变侵犯的范围和颅底的受侵情况。本文对1994年至1997年我院CT诊断NPC中颅底侵犯的21例做一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CT表现、侵犯途径与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
作者:姜春秀 2015-07-15 14:13:11
  鼻腔填塞术的改进
鼻出血是鼻腔、鼻窦疾病或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以前者为多见,多为单侧出血。可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出血,也可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带血或倒吸血涕,重者可大量出血。多数出血可自止或自用卫生纸等物填塞后停止。出血不止者往往需采用鼻腔填塞术。对利特尔区及其附近可窥见区域内的出血可以通过鼻腔填塞术有效压迫出血点止血,对出血点不明确或只能大致估计出血部位的鼻出血,传统的鼻腔填塞术往往不能奏效,而需反复填塞或行后鼻孔填塞,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传统的鼻腔填塞术有待改进。
作者:王玮 2015-07-15 14:10:56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1例
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亚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较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在中国,除韦氏环NHL外,鼻腔NHL是常见的结外NHL之一,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鼻腔NHL可来源于NK、T或B淋巴细胞,中国的鼻腔NHL以NK、T细胞淋巴瘤为主,B细胞淋巴瘤少见。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更名为鼻腔、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1]。鼻腔和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相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前者原发于鼻腔,后者可发生于鼻腔外部位,如皮肤、胃肠道、睾丸、肾和上呼吸道,以皮肤来源最常见。
作者:李波,崔毓辉,杜书强 2015-07-15 14:08:19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