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付费模式的推出,彻底改写了医保发展史,让医保政策更加贴合实际。但与此同时,许多医疗机构对于DRG/DIP付费模式认知不足,理解不够充分,导致在日常运营中频频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其发展。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真正了解DRG/DIP付费模式。
再生医学网获悉,公立医院从缺乏成本意识到重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主要受国家层面政策推进和DRG/DIP付费方式改革的影响。本文分析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历程以及痛点、难点,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借鉴。
医院成本管理痛点、难点
1、成本核算复杂
现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一般以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为出发点,与诊疗过程脱节,不利于形成以医疗行为为出发点的标准路径。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被低估,也存在不少无收费项目、有资源消耗的医疗服务项目,而且未能实现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因此收费项目不能代表医疗行为。
2、成本核算受限
在最新一版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出台前,病种成本核算基本采用项目叠加法,所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情况直接影响病种成本核算。不少医院在核算出科室成本后,停滞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环节,无法实施到病种成本。
3、核算体系实施困难
3-1、参与度问题
医院成本核算的管理机构设置至关重要,除了需要组建成本领导小组、成本核算办公室外,还需高水平的核算团队。由于医疗业务的特殊性,医疗服务项目的作业、病种成本模型等都需基于业务并涉及多学科才能完成,而成本核算往往只依靠财务人员实施,传统的财务人员不太可能既懂医疗业务又懂管理会计,核算结果难以得到医务人员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本核算的推进。
3-2、信息化问题
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各类复杂数据和流程,必须依靠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成本核算软件,而是需要将医院各信息系统的数据联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类成本数据的归集。但在实践中,不仅对成本数据的直接提取非常困难,而且各系统的成本数据不匹配,存在较大的误差,影响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效果。
3-3、数据质量问题
一项基于北京市属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调研结果显示,约七成核算人员需要对院内各业务系统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处理;约八成医院认为数据质量不高是成本核算结果运用的最大制约因素。成本核算除了财务数据,还需各类业务数据,而事实是,绝大多数医院的数据无法直接提取计算,需要进行人为加工;各系统之间数据不匹配、不联动,不少分摊参数主要依靠经验和常识确定;以科室为单位的核算单元因科室合并拆分、人员变动而需要不断调整,严重制约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医院成本管理应对策略
1、打好核算方式组合拳
一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由于医疗业务的复杂性和各种核算方式的局限性,不是仅靠一种方法就能核算所有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现阶段项目成本核算存在作业成本法、成本比例系数法、费用成本转化法和资源消耗分类法等,医院可以结合不同类型科室、不同类别项目和不同资源消耗方式,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施需求,灵活选择合适、高效的核算方法。在实践中,也可尝试多种方式同时开展,只要基础数据规范,并不会影响成本结果的准确性。
二是病种成本和项目成本同时开展。最新一版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明确了DRG成本,也首次加入了自上而下法和成本收入比法。前者是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单独计人,将患者所在成本核算单元的其他成本,采用占用床日、诊疗时间等分摊计人,最后叠加形成病种成本;后者是将患者费用按服务单元划分,通过计算各服务单元的成本收入比值,将收入转换为成本。相比自下而上的项目叠加法,这两种方法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即可完成病种成本核算,推进更为便捷和灵活,可以加快成本核算的进程。
2、重视数据治理工作
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时,各业务体系的数据质量和标准化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梳理院内数据流、信息流;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数据字典将业务流程串联,最终实现所有成本数据的互联互通。对此,建议建立一个跨专业、多部门的联动机制,这样能够显著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加强核算结果运用
一是建立综合成本分析体系,与医保支付、学科建设结合,而不是局限于财务结果本身的分析,比如可以对病种成本采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找出优势病组和问题病种。
二是及时追踪和解决问题,比如对核算结果亏损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单项分析,找出原因,对内梳理流程进行成本管控,对外及时申报服务项目价格调整。
三是融入院内绩效评价体系,将核算结果运用到医院、科室运营管理中,这样既能加速结果转化,也能让医院上下更加重视成本工作。
4、尝试以医嘱为出发点,而非收费项目
目前的医疗服务项目核算方法,基本是通过人员服务耗时、设备材料消耗等成本动因进行分摊,并没有考虑医疗人员技术难度和承担风险的差异。后期可以结合诊疗计划,以标准化医嘱为项目依托,增加风险、强度的权重,探索准确反映医疗行为内涵的成本核算方法。
5、建立专病资源消耗模型
要实现成本结果对内对外的最大化运用,最终需要根据医疗资源消耗和疾病难易程度,形成与病种对应的标准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过程。结合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在诊疗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对诊疗项目进行标准化,将成本消耗控制在合理区间,监测偏离情况,从而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管控资源消耗。
从医保发展大格局来看,DRG/DIP付费模式的推行是必然结果,但在推行该付费模式时,有关部门更应做好相关政策讲解。对此,
再生医学网表示,本文通过梳理DRG/DIP付费下的医院成本管理痛点与难点,相信将有助于医疗机构运营者更好地了解DRG/DIP付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