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全球,医疗器械都属于高监管行业,政策法规不仅影响行业发展的规模、模式和方向,也影响着企业经营行为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想在医疗器械这样一个高监管、高风险、高技术、高利润的领域内,降低风险、提高效益,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法规及监管环境。
根据2000年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四)妊娠控制。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